台灣婦女墮胎入罪的歷史,是西化與殖民主義下的產物,並非由固有傳統文化所演進。墮胎在《大清律例》規定「他人使婦女墮胎(須懷胎三個月以上成形)等同鬥毆罪」,墮胎婦女無須背負任何刑責,提供墮胎藥物或協助婦女墮胎致死,則依人命門「毒藥殺人」或「威逼人致死」論罪,重在保護婦女身體健康,罪不及婦女,與近代刑法墮胎罪意義不同。
本課程從歷史與社會學的觀點,介紹台灣婦女受近代墮胎罪的規範與國家監控,以及戰後、優生保健法施行前的墮胎與節育情況,說明現代性與醫學技術中的性別意涵,以及圍繞在我們周邊的權力與論述實踐是如何與當時的社會、文化結構息息相關,試圖從傳統歷史社會文化的面向,省思近代刑法墮胎罪的保護法益及其對婦女的影響,正視問題、去汙名化、開啟對話。
綜觀醫療歷史,「血液」屢屢引發科學家及醫療人員高度重視,從歷時久遠的「放血療法」,直至確認瓣膜防止血液逆流的功能、體循環系統被發現,英國、法國開始角逐「輸血療法」的實驗成果。自動物同物種、跨物種輸血,到人體輸血之進程,儘管每次試驗伴隨巨大排斥聲浪,卻也最終促成現代血庫的建置。血液檢測這項可追溯至1901年的檢驗科技已廣受世人接受,惟尚可進一步提升準確度、增加測試項目、降低取樣需求等。本課程詳細介紹生醫晶片的製程、原理及運用,可知生醫晶片宛如縮小版實驗室。晶片內的微流體元件(Microfluidic devices)可完成諸多化學反應,具備不易汙染、少量樣本、長時間培養等特性,在細胞量測上優勢尤為顯著。此外,藉由疾病與細胞間的機械關聯性,以細胞通過晶片通道的速度檢測其軟硬度,更可篩檢出疾病高危險群,有助傳染疾病的快速診斷。
生物醫學研究的倫理及道德疑慮至今仍層出迭見,其中高爭議性的人類胚胎基因編輯、複製人等議題更涉及法律對研究規範制定的寬嚴,因此如何劃定適當的界線以達成衡平,始終是立法者的難題。而隨著生醫技術不斷突破和創新,可預見未來將與生活緊密結合,為醫療、藥物、檢測等領域帶來革命性轉變。
財團法人理律文教基金會著作權所有,非經同意不得翻印轉載或以任何方式重製.
© Lee and Li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Tel: +886- 2-2760-6111 / Fax: +886-2-2756-5111
E-mail: [email protected]
Tel: +886- 2-2760-6111 / Fax:
+886-2-2756-5111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