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憲法無明文保障婦女生育自主權,且刑法設有墮胎罪,僅於例外情形可依優生保健法阻卻違法,施行人工流產。臺灣女性之墮胎權,既不被法律規範體系肯認為個人發展中重要的隱私權一部分,也未在女性身體自主權之性別平等思維架構下被詳實討論。講者以自身的教學經驗,從歷年來學生所反應的問題,察覺臺灣社會的變遷,究竟臺灣社會是如何思考生育自主權?大眾如何討論?如何傳遞資訊與知識?人們討論時用什麼樣的語彙,都顯現了他的知識論或世界觀。
本課程從各性別主體的生育自主權之觀點切入,不限於女性有生育自主權,男性、跨性別者也有,反思現今談論男女平等或性別平等時,所指涉的女性究竟是誰?最後,從家庭教育、教育體系、醫療體系、法律體系等面向,檢視如何以實際行動倡導與推廣,為生育自主權議題帶來更多元的思考。

講座影片:

尊重生命尊嚴、墮胎權與女性人權之論述生產與社會變革-陳宜倩教授

1973年Roe案肯認墮胎權為憲法所保障之基本權利,到1992年Casey案維持肯認,進一步補強墮胎權的論理,具體說明懷孕對女性的影響、衝擊以及個人性,並廢棄Roe案「三期論」,改採彈性的「可存活性」及「不當負擔」作為認定標準,卻也因此留下更多管制的模糊空間與爭議。2022年美國最高法院在Dobbs案推翻了Roe案,使生育自主權、胎兒地位、釋憲方法、司法與政治關係等議題爭議再起。
本課程闡述美國最高法院針對墮胎權的指標判例,從論理、演變及影響介紹Dobbs案的背景與爭點與其如何批判並推翻Roe案,並藉由判例演進歷程說明司法在論述憲法未列舉的權利時應謹慎之處,以及概覽Dobbs案兩年後美國各州透過民主程序就墮胎法制之立法情況。

講座影片:

美國最高法院墮胎系列判例之演進與評析-廖元豪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