墮胎罪與生育自主權是性別與法律的研究上悠久的議題,隨著社會環境與科技的變遷呈現不同的衝突。基礎權利的肯認與保護,是整個憲政社群的事,並非只限於憲法法院;平權的實現不能依賴任何特定個人、政黨、或組織,而必須藉由集體的行動、由下而上推動。諾貝爾獎得主Claudia Goldin著《家庭與事業─女性追求平等的百年之旅》一書,從男女薪資不平等的視角切入,剖析背後的成因及改善方法;我國近年來在勞動條件、醫療資源、社會補助等客觀條件上也已致力改善。
本課程闡述女性主義、女權主義之內涵,並介紹憲法、國際人權法、民法、刑法、優生保健法等規範內容是如何看待「生育自主」這個議題;以全球性的視角,析論各國因社會經濟文化不同,就生育自主有不同觀點,有些是以隱私權與人格自主為討論重心,有些考量現實的客觀條件與資源分配以健康權為出發點。講者透過就行政、立法、司法及公民意見等資料的爬梳與整理,概覽我國人工流產合法化正反兩方之論述基礎與流變,期能激盪不同視野的啟發與省思。

講座影片:

實現生育自主的多元取徑(一)陳思妤律師
實現生育自主的多元取徑(二)許筑涵律師
實現生育自主的多元取徑(三)陳思妤律師、許筑涵律師

在新冠疫情與社交距離時代之前,統計數字已顯示,全球白領族群有半數以上感到孤獨,85%以上勞工覺得未能真心投入自己的工作。顯然,人們在私人生活和工作方式上都感到孤獨。職場孤獨問題從家庭主婦、照顧者/移工等孤獨的工作者衍生到更有職場競爭力的白領勞工、高階專業人士身上。
孤獨是誰的問題?孤獨是心理問題,更涉及個人存在意義;職場的肯定和成就感、人與人的連結讓人的擅長得以發揮。職場的孤獨對員工不利,對企業營運也有不良影響。現代職場設計包括開放式空間、辦公桌輪用、數位接管職場、視訊取代面談等,本意是提高生產力與效率,卻產生了嚴重的反效果;遠端工作者因失去辦公室面對面的互動而感到孤立與挫折。企業愈來愈重視生產力與數字績效,使營造強健社群的輕鬆對話、並肩喝茶成為禁忌;在新自由資本主義的系統中,親切和善甚至於已被視為負面特質。零工經濟、勞資權力不對等、勞工權利低落、工作機會剝奪的趨勢益炙、在「隨時處於開機狀態」的工作文化、監控資本主義」時代以大數據監測考評員工的機制之下,個人不僅尊嚴盡失、創造力低落,孤獨問題與健康風險更日益加大。要改善孤獨問題重建社會連結,除了個人強化社交技巧與社會互動外,企業與政府在鼓勵個體取得額外的社會支持上應做些甚麼,值得認真檢討。

講座影片:

孤獨世紀下的勞動議題 莊文芳教授